是谁定下了庞士元的归宿
关于诸葛亮,有很多的评说,几乎都提到了“隆中对”而这正是诸葛亮与庞统的差别。
“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庞统传》)。这便是庞统。“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庞统有才,为“士”阶层高看,却在孙权、刘备和曹操那都没有很快得到重用只是因为“其貌不扬”吗?从涪城的君臣问答中庞统的回答“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以及“守耒阳令,在县不治”,都能看出庞统确实持才而傲慢,是先以“自己”为考虑事情的角度而后再有他人,在这一点,诸葛亮做的很好:不谈则已、谈则谈天下不非帝王。换句话说,庞统的姿态是很难让不知他根底的枭雄看中的,所以被拒再三。
而庞统比杨修幸运,因为他结交了许多名士,而在士的范围内不是傲慢放荡的姿态,所以“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才使得鲁肃与诸葛亮都举荐他。换句话说,这种通过孤傲的姿态引起别人的注意,确实让庞统失去了许多的机遇,而他的“帝王之秘策”也最终埋葬在庞靖侯墓中。
而人虽不愿理百里地,却是个如诸葛孔明一样的知知遇之恩的人。在得到刘备的充分了解和信赖后,更是为刘备肝脑涂地,:“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于是换马而死。
然而换马,决定了必忠死的下场,落凤坡只不过是促成其在一心建立功勋的状态下所忽视的危险情况而已,他缺少诸葛的谨小慎微。
而和诸葛一样,爱努力让自己的话实现,此是不智不谋。
“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庞统传》)。这便是庞统。“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庞统有才,为“士”阶层高看,却在孙权、刘备和曹操那都没有很快得到重用只是因为“其貌不扬”吗?从涪城的君臣问答中庞统的回答“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以及“守耒阳令,在县不治”,都能看出庞统确实持才而傲慢,是先以“自己”为考虑事情的角度而后再有他人,在这一点,诸葛亮做的很好:不谈则已、谈则谈天下不非帝王。换句话说,庞统的姿态是很难让不知他根底的枭雄看中的,所以被拒再三。
而庞统比杨修幸运,因为他结交了许多名士,而在士的范围内不是傲慢放荡的姿态,所以“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才使得鲁肃与诸葛亮都举荐他。换句话说,这种通过孤傲的姿态引起别人的注意,确实让庞统失去了许多的机遇,而他的“帝王之秘策”也最终埋葬在庞靖侯墓中。
而人虽不愿理百里地,却是个如诸葛孔明一样的知知遇之恩的人。在得到刘备的充分了解和信赖后,更是为刘备肝脑涂地,:“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于是换马而死。
然而换马,决定了必忠死的下场,落凤坡只不过是促成其在一心建立功勋的状态下所忽视的危险情况而已,他缺少诸葛的谨小慎微。
而和诸葛一样,爱努力让自己的话实现,此是不智不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