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跃:霸,向左走,向右走

    周二战后,昭告泛滥,周三**抗日的战报一出,更是铺天盖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虎跃人气日涨,可喜可贺,本着少为YY做贡献的原则,我就不加入昭告大战了,通过文章与虎跃各牛人狂人闲人鸟人讨论下霸国怎么办~~~   

    国战完的第一个焦点是虎跃怎么办,霸国怎么办。首先,我大致数了下全国城池,国战后粤818,因此对于那类说霸完蛋的挑衅行为(充其量也就是刺激霸神经让肉源源不断往他们小强枪上送罢了),一笑置之,根本不值一驳。

    霸国怎么办,第一我反对关羽提出的小强问题(不管游戏或生活,如果不能把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未来只能是一个梦),第二反对昔情提出的免战对策(明显的不负责任无所作为),第三反对不断的创建军团整合有生力量去拚命(穷折腾的匹夫之勇也,君不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首先霸国整体战略目标要明确:以我为主,避其锋芒离开专属的争斗,转身清掉专属外的所有粤城,将粤国困死在专属弹丸之地,农村包围城市知道不!这样做的好处有:

    一、严厉打击粤三大团外的后备有生力量,目标是让粤专属城的有力使不出,专属城外寸草不生。在专属四周坚清壁野,孤立专属团,十月围城就算围而不攻,断水断粮断娘们~~~随着时间流逝城里的还不走一个少一个。

    二、让自己的主战团打个城休养生息,重新整合队伍,恢复士气。

    三、引蛇出洞,让专属城的狂人养成满地图乱跑找肉救火的习惯,同时搞乱他们插旗点(只要不理他,你相信一组小强国战坐在雕像聊天不~),分而杀之,同时伺机抢专属。

    四、如果你不往小强枪口上冲的话,他还会搞这么多小强不(他放弃小强是他自己的事~)。

    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进退取舍之道,今天我们离开专属,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将专属打下来~,这也是欲擒故纵之计。

    对于那篇**文章,我仔细读了下,除了那个引起非议的比喻和一些错别字外,其它还是不错的,也没有太多的歧义,一个玩家,为了虎跃的国战精彩,如此劳心劳肺写战报,况且是人家的处女作~~~既便用词不当,又有什么理由不去鼓励?故此,鱼,我顶!其实你不必太在意,继续写还是很有潜力的,纵使板砖呼啸,咱亦仰天长笑~~~

    对于鱼找不到另一段历史表现虎跃的困惑,简单的楚汉争霸就可以,刘邦当年屡战屡败,被项羽打得四处跑,但是屡败屡战,越打越强,最后终于垓下一战定天下。说**抗日这个比喻就不适合虎跃,首先这个比喻放大了自己的矛盾,忽视了对方的裂痕(说粤团结一心那是扯蛋,大众的特点是同富贵不能共患难,不信咱们等粤背运的时候检验一下)。其实假如一开始霸能连续三次在专属上压制粤的话,现在混乱不堪的肯定是粤。当然没这么多假如,但是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胜与负真的相差不大,成功与失败之间有必然也有偶然,天堂与地狱,其实只在一线之间。

    说**,其实鱼是画蛇添足,**比喻虎跃好好的,偏偏弄了个倭寇进来。当年小米加步枪是怎么搞定飞机大炮的,避其锋芒到农村成立根据地,不断的发展自己打击敌人有生力量,比如看到粤小团或者落单的就干掉,大部队来了就跑,通过发展红色**根据地(你说这颜色和霸的多像~),最后农村包围城市,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我党三大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当然这些现在的年轻人估计所知甚少,比如党的建设怎么搞,大家知道的统战部、**这些机构当年又是怎么负责实施统一战线这一大法宝的。这个东西在这扯远了,以后有机会大家再一起交流~,还是给大家看下**东的一幅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别说什么专杀小号的P话,你RMB玩家找非RMB玩家的时候谁脸红过~~~拿个专属就开始叫嚣的只能说你幼稚,那些口沫横飞的高人,麻烦你们先查下字典:关于国与城的分别,如果打城战,拿个专属OK你赢了。问题现在你打的是国战还是城战?西楚霸王灭秦后占领的是啥地方,但刘邦从汉中巴蜀之地起兵项羽还不是只有自刎的份。太平天国呢,拿下南京称王称霸就万事大吉了吗?说到头,服战只有灭与被灭,成王败寇,千古不变,有本事就灭掉对方的颜色,除此之外,一切都是费的。

    其实,对于霸国,在这个十字路口,向左走或者向右走都不重要,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霸国每个玩家的自由。但重要的是我们无需妄自菲薄——用自己的弱点进攻别人的长处本来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相信自己,不抛弃不放弃就能玩出自己的精彩!而且玩这个游戏,玩家能坚持大手笔投入的基本也就是一、二年,按这个规律,粤国强人继续大把大把花着RMB的可能性有多大?永远有多远?中原逐鹿,决胜千里,顶过二个月,说不定世界就变了天~~~

    最后感谢上次战报所有顶贴的兄弟,谢谢大家~~~~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一日随笔

关于 三国群英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