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 从“桃园结义”开篇写起,看三国也便从一片大义中读起。有道是“义所当为,即赴汤蹈火,有所不辞,义所不当为,虽珠光宝气,避之若浼”。以今日之物欲横流,“义”真不知其价值几何?更不知有几人能知真“义”理之所在。
义,作为一种范畴和理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那么,义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都必须和其他人共同合作,经成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谋生存、求发展,在群体中,如何调节自己的行动活动,以便和其他人友好合作,和整个群体和谐相处,这对每个人来说,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而要从根本上,从长远解决好这个大问题,又必须认清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从而也就必须明了什么是义,什么是不义;如何才能符合义,达到义。这就是从客观上提出了要求和可能,使义得以产生和发展。
同时,人又直接表现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人。他们必须认清人生的终极目标与根本价值,认清它们之于群体价值,众这里,为义的产生的和发展,同样提出了要求与可能。
劳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义的直接来源,在劳动中,整个社会活动中逐渐分化出精神活动,道德活动,全部社会关系中日益产生出精神关系,道德关系;人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利益,追求和创造自己的利益,而且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责任,捍卫自己的尊严,履行自己的责任;尊严和责任,如何才能实现和捍卫这一切;既为这一切提供基础,而且实实在在地证明着人之为人的尊严,责任和崇高,不仅如此,一旦人彻底摆脱了各种奴役和压迫,真正成为自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一旦劳动不再单纯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成为人生的第一需要劳动将实实在在地证明着人的尊严,责任和崇高,实实在在地证明着义。
对人生的终极目标与根本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在每个民族和国家那里,都是关系户存在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种普遍性追求以独具的特色体现对义的思考和追求,表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中华民族如此突出地重视义,强烈地追求义,与深厚的民族智慧有关。换言之,义来自我们的民族智慧。
那么在三 这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那地曾经暗淡了的将星,他们所追求的“义”又是怎样的高义呢?
“桃园三结义”是起于一个乱世,汉室暗弱,黄巾乱世,这正如他们三人结义时的誓言“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是代表着以匡扶汉室为主题的“义”。从另外一个代表来 看,黄巾 起义的代表张角的“义”又是什么呢?“苍天已死,****;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是一个站在对立面上的**东汉王朝的统治为目标的“义”,那 是代表着站在社 会的 底层的“义”。
大人 物有大“义”之所在,小 人物也有其小“义”。张世平和苏双以贩马为生,因盗四起,为求早日有清平世界,资助马于刘备,此小“义”也。
“义”是一种精神信念,是理想追求,是无形而又巨大和持久的力量,其内容可以根据为下列几点:
第一,义是最高价值,根本价值,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其标志是“义”;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属性在于“义”。“义”因而成为最高价值、根本价值。利得天止也无法与之相比。“志意修则骄宝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义”成为人世间最宝贵的价值。
第二“义”是最高的价值标准。人生在世,时时处处都和“义”同在:面对“利”,根据“义”进行评价和选择,如果不“义”非“义”。再大的“利”也不何外界,再小的“利”也不付出去,绝不会因为外界“利”的诱惑而改变人格和节操;身处两难选择时,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甚至怀义去利,甚至在生死关头,在“义”和生命的选择中,也大义凛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身义无顾,英勇悲壮的献身,坚定不移地捍卫和确证“义”,总之在人生的一切认识评价和选择中,“义”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第三,“义”是最崇高的人生境界,不论顺境还是逆境,不论“达”还是穷困,都能信奉“义”,就会培养起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只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贞不渝,顶天立地”,才能进入最崇高的人生境界。
第四,不惜一切代价,不怕流血牺牲,坚决捍卫“义”,这是人生的根本需要,这一点只出于人人都有的自然而然的善良本性,由于人履行自己神圣义务的自愿,而绝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比如,孝敬父母,完全是出于爱戴父母的血肉亲情,而不是为了从父母那得到回报,也不是为了得到亲友乡邻的称赞。忠于祖国,只是履行一个人对“父母之邦”的神圣义务,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
第五,“义”还是人世间最强大的社会力量,只要真正做到“义”就有了强有力的立国之本,做到了“义”就会所向无敌,保证国家兴旺发达,对于人生来说,世卿世禄、荣华宝贵等等虽然不管眩目和诱人之处,但并不是最强韧、最有力的;
从古到今,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揭示着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而道义,对于形成和强化全民族,牢不可破的大团结,是强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