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3首页 - 免费新游 - 火爆论坛 - 游戏博客 - 游戏播客 - 百科问答 - 网游排行榜 - 网游期待榜
| 通行证 注册
三国小贴士:[按F5查看下一条] 
17173三国群英传OL > > 正文
飞电,再次国战前的剖析--论魏之败
2005-10-22           【 加入收藏 / 文章投稿 / 截图上传 / 发表评论
作者:loveasfireworks

飞电,再次国战前的剖析--论魏之败


是夜,我拖着残碎的战甲立于新野太守府散乱的石岗旁,望着还在渗血的地板,就在片刻前,这里是充满了血腥的沙场,而呼吸间,撕杀声便已全部消失怠尽,留下的只有战士们残骸和折断的枪杆,猛地让人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场虚拟的战争,也不只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抗衡,这应该是充满了智慧的比拼,力量的搏杀,更是一场荣誉之战。                                                                                                                              --笔者手札



马上就要进行收费后的第一次国战了,因为收费的关系,使之各国各军团都有相应程度上的人员流失,虽今局势暂定,但今次收费之后第一战究竟鹿死谁手还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飞电服务器的玩家都该清楚,魏国当之无愧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大将将军四处可见,放眼名人榜,无数魏国大将名列榜首之位,整体实力更是强之甚强,无论从国力,人员,资源,乃至军饷等各方面都是吴蜀两国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19日国战在其攻击中所表现出的一样,真的是凌厉无比,势不可挡!


但如此一个强国,却未能在前次国战如愿的给予他国打击,反而在最后丧失两城,战时初期阶段更是失策,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便丢了江夏和徐州,除了西线战场对蜀军在上庸及武关战役有胜报传回,其后方简直是一败涂地,最后不得不放弃西线的进攻,回撤东线以求自保!而对于此种结果,笔者认为,与其作战整体战术有直接性的关系。


兵法有云: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引《孙子兵法》军形第四
 


自古善于用兵的人,一定会累积自己充实自己,先要建立一个打不败的根基,而后再想办法摸清敌人的虚实,伺机找出其致命弱点,从而创造出胜利。


战国时期,北方的匈奴崛起,侵扰中原甚剧;其中以赵国受创最为深重,而守将赵丙又无计可施,在廉颇的推荐下,李牧奉命守边。李牧因了解到匈奴的战斗特性,得知现阶段的赵军绝对不是匈奴的对手,所以采取了与前任守将完全不同的作法,坚不与之对战。另一方面他针对匈奴的行动与作战特性,加强对赵军在各等方面的训练。匈奴虽然见赵军换了将领,却每次烧杀掳掠时不同以往守将出城迎击,慢慢的开始觉得赵军将领怯懦无能,便愈加肆虐。



两军就这样僵持了八年,这八年里,匈奴除了鄙视李牧胆小之外毫无所获,而李牧除了被匈奴喊没种之外赵国也无所失。李牧对赵军士卒们除了每日加强训练之外,更是极尽笼络士卒,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赵军的将士好吃好喝又好拿了八年,个个士气高涨,多次请求与匈奴决一死战。此时的李牧也认为时机已到,便开始了布局。设计了八年,费劲心思,对于李牧来说,仅仅一场胜仗是绝对不够打发他的,他要的是一场决定性的歼灭战,以保赵边二十年的安定!



有一天,匈奴探子回报单子,说是发现了漫山遍野的牛、马、羊,而且守军人数不多。单于一听,立刻出动全部的十万大军,准备好好抢个够。事实上,这正是李牧设下的“以利诱之”的计策。接到匈奴大军出动的情报后,李牧立刻点起八万部队。他的战术是:正面以战车迎战,用重装部队对决匈奴的骑兵,再派一支伏兵,等匈奴大军全到齐后,阻断其后退之路;而主力则埋伏在两翼,等匈奴军前后被阻截后,从两翼进攻。形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口袋,任匈奴的马有多快,也插翅难飞。匈奴大军开到后,果然看到几十万牲畜,而守军不过数百人时,便展开追掠,这一来便堕入了赵军的包围之中。所有情势、战局全在李牧算计之中。匈奴前进不能,后退不得,左冲右突都被挡了回来,成了瓮中之鳖! 一场大战下来,匈奴十万大军几乎全被歼灭,只有单于带着几百人突围而出,李牧大获全胜。从此,匈奴有十几年不敢再犯赵边!
 


李牧刚到任时,知道以赵军的战力暂时还不是对手,于是一面下令坚城固守,任凭匈奴怎么掳掠叫阵,就是不出战。这是“不若则能避之”,也是消极的“先为不可胜”。另一方面则休整军队,加强各项战斗训练,这是积极的“不可胜在己”。  再针对匈奴行动迅捷、贪财好货、小股活动、且志骄气盛的特性,一方面以利诱之,从小股活动到大军出动,以便一次解决;一方面示弱装孬,让匈奴轻敌无所备,以弱化敌人的战力。最后以前有正兵(战车队)、后有伏兵(阻断退路)、两翼奇兵(侧面突击),形成合围之势,这是针对敌人特性、弱点设计的“可胜在敌”。 在精密的下,完成了一次漂亮无比的歼灭战。



故有鉴于古人,对19日国战时魏国所采用的战略,正是悖逆了孙子的那句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这两句话我们从字面可以理解为:因为战力不好,所以采守势。因为战力强大,所以就攻击。若是单单这样表面化的了解,实在有点小看孙子了。不错,这两句话是可以这样解读,但孙子还有更深的一层,更积极的一层意义。


力不如人(不足的意思),就不要强攻,否则会导致兵顿而利不足,明知胜算不大还要打,打的自己丢城失军,手足无措,最后搞到一张失败的签单,实在是不划算。


而战力大于他人时,就不应该采取守势,应该采取主动的攻击,不能坐以待毙,以绝对性的优势使敌人屈服。放眼魏国,虽然兵力国力大于魏蜀任何一国,但在人员数字上明显不敌蜀吴两国之众,所谓双拳难敌四手,魏国势力居于中央,吴蜀成夹攻之势,本来从人员上就难以抗衡两大国同时进攻国之两边,还硬要集重兵在西线攻打蜀国,导致了不到一个小时东线连丢三城,而忙于回撤保国收复河土,西线兵力已经无心再攻,最后在战争结束时东线和西线各丢一城,这是决策者的失误,一个致命的错误!如果换做是现实作战当中,魏国的皇帝老儿早就被吴国人所擒俘,如此说来该战略错误岂能做儿戏视之。


此为败之其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 也;地者, 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引《孙子兵法》始记第一


兵有两个意义,狭义地说是指武器,广义地说是指战争、军事,这里的意思较偏重后者。兵法一开始,就挑明了讲,打好了,克敌而益强,打坏了,国破家亡。当然,每个战争者都希望一举战胜,从而国益强,但战场上的事,瞬息万变,千变万化,没人能打稳赢的包票。一旦输了,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孙子特别强调: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正因事兹甚大,所以不可以不仔细思量,不可以不详细研究,以保周全。


校在这里为考察之意,计则代表七计(七计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筹划五事,考察七计,对五事七计详细思量,这是决定兵家胜负首要的关键。


所谓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天,就是天时、时机、客观环境。 地,就是地理环境,地利。 将,就是将领或战略。法,就是法令、规章与制度。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剖析魏当前局势,不考虑道,天,单考虑地,将与法。


首先,就军事形势与地理上来讲,魏国选择重兵压进蜀国,甚至是选择进攻的策略,乃是败中之败,决策者除当考虑天时,人和之外,还当考虑地利之因素,纵观目前三国鼎足的军事势力划分,吴,蜀成夹攻之势困住魏国,而魏国在最初的国战时选择打进江夏拿下寿春,这根本就是败招之中的烂招,魏国把自己的国家势力从横向改为纵向,切断了吴蜀两国的接壤,导致了直接上阻碍了两国间的军事冲突,更加间接上的使吴蜀两国在下意识下共同达成同盟之实,因为两国相距较远,无军事和利益上的冲突,只能报复魏国之前夺城侵国之恨,如此一来,魏有如困兽之斗,早已成为吴蜀的瓮中之物,一旦战争打起防守尚且吃力,又何谈进攻呢。对于决策者所选择性的造成惨重的代价,是不是应该令魏国众将士深加思索呢?如此决定军事驻扎及划分,即使国力再强,兵力再精,也无法抵抗两国集中性的攻击,更别妄想取得何种侵略性的胜利!



第二,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其中勇,仁,严,信不敢多言,只谈智的问题。所谓智能伐谋。非智不足以料敌应变。这********,而首位便是智。将之方面,将领错误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以及使用的战略方法导致了战争的失利。将之决策是一场战争中最具决定性的关键,统万军,破千池,没有好的策略,判断力,领导能力是不行的。对于一支具有良好素质,装备和强大钱财做后盾的军队,将领只要运筹帷幄,加之天时的配合,绝对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胜利之军!


其三,法,就是法令、规章、制度。包含如下三种:


曲制,军队的编组制度;也指部曲,也就是军队。


一支没有受过训练,没有良好素质和严密组织的军队,根本不是军队,不过是乌合之众,更加无法参加作战。故孙子把此列为第一。


官道,管理将士的方法。有了训练和组织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和统一的思想,让战力发挥到最高点,并乐于为己所用。


主用,用就是用度;主用,主用就是军队的后勤支援。一个军队打仗,必须要有强大的后勤做资源,回首官渡之战,袁绍10万步兵,2万骑兵挥军南下,欲取许昌,曹操兵少粮缺,被迫以两万兵力的绝对劣势在中牟官渡与之相拒。面对如此劣势,曹操审时度势,利用袁军轻敌内部混乱等弱点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于公元200年和袁军展开激战。曹军声东击西,救白马之围,设伏南坡,诛颜良、斩文丑,夜袭乌巢,两次偷袭袁军后方,截其粮车,焚其粮。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势全线出击,一举歼灭了袁军主力。袁绍仅率八百余骑逃回河北。由此可见必要的后勤补给是一场战争的胜负决定性之处,所以在战争伊始便要建立起强大的后勤补给线,由国库提供,专建补给线。


是故,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道、天、地、将、法五事,身为将领的一定得懂。知道得越详细,就越能胜;知道得越少,就越不能胜。但这还不够,还得将敌我双方做个对比,详细检视两者的强弱、消长。


此为败之第二!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车为上,破车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引《孙子兵法》谋攻第三



孙子前面的话我们就不研究了,不过是为引出下文,重点还是要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兵伐谋,楚汉战争期,刘邦见范曾从中作梗,就采用了陈平的离间计:等项羽派使者来劝刘邦投降时,刘邦就让人先摆出盛情招待的样子,送去精美的食品,等见了使者,又故意惊奇地说:“我们听说是亚父(指范曾)的使者来了,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啊。”接着就将精美的食品拿了下去,换来不好的饭食。结果使者非常生气,回去便告诉了项羽。项羽不知其中有诈,就轻易上当了,从此不再听范曾的意见了,怀疑他背叛自己,私下和刘邦交往。范曾得知了内情,勃然大怒,他对项羽说:“现在天下局势已定,大王您自己多保重,我还是回家做一个平民百姓吧!”范曾负气离开了项羽,但没有能到达彭城,就因为背上生疮病死在半途。项羽刚愎自用,没有智谋,这是他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


虽是次未能屈敌之兵,但范增的离去间接的从很大程度加速了项羽的失败,孙子这位旷古的军事奇才就看透了这点,特别的说明了打百次而胜百次不见得就是高明中的高明,而不动干戈却能降伏敌人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而要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善之善者,最高明的做法就是用谋略。 既是用谋略,就是不动刀兵,而只是“脑部作业”,几乎不要成本;一旦成功,其收益难以估算。正好秉承了孙子上面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车为上,破车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的全胜理念。



其次伐交,次于伐谋的高明屈敌法,就是外交手段。伐交之所以会次之于伐谋,其原因就在于伐交过程中会有所阻碍,伐谋一旦计谋定下,伺机而动,一举得胜;伐交则不然,因为可能会牵扯到敌我外的第三者介入,变数较大,布置也较为广泛,成本也消耗太过高。简单而言,伐交就是透过外交手段致敌,或以第三者的力量牵制或弱化对手以致敌的战术。 虽次于伐谋,但真正的高手,不伐交则已,一伐交就能够弱敌取敌而致胜敌。古今有不少的实例都足以能够证明外交战的成功所在。


最后的伐兵,攻城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了,实属下策。



观上,属魏之败兵第三,虽然我们不能形如实战中将伐谋伐交在游戏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但只是一味采用强攻硬取的手段更是为一个兵家所不以为然,适当的要采用合适的外交政策,计夺战术,这样会使得虚拟的战争变的更加趣味化更加完善化,也更能在相应程度上给予战争胜利上的便利,比如说我们可以闲暇之余讨论一下如何搞搞离间敌国内部与外部,挖挖墙角之类的活动。



综上所述,魏国的失败在交战前就已经注定其败局,也许在游戏中可以凭借强大的兵力金钱国力来权倾天下,但依旧是老话,双拳难敌四手,不深加考虑的去作战,去挖墙角不是上上策,然而笔者在此对魏紫荆军团表示出钦佩,能让剑心大将丢城之后受降于魏国,并为之所用,据说也有不少曾经是蜀国将士的投靠魏国,这就足以证明,魏国统帅者或者是该过度所充满的魅力和向往。


                                                    


                                   后记
                
当然了,不能一概而论的说魏的败真的是败在笔者文中上述几点,也可能是因为蜀之幸,吴之幸而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当日国战中上庸一战中,虽然魏国将士占领了该城,但蜀国之后在上庸东及武关一带切断了前往增援的援军线,而魏单一的一条补给线拉长,致使上庸再次回归蜀国手中!因有悟于国战中的点点滴滴,故留下一文,以作参考。
另外,我们不能只说是因为魏的用兵不当而导致自身的失败,也不能说地理的缘故促使吴蜀的成功,因为我亲身体验到了国战的气息,为自己是蜀将而感到自豪,整个战争中,所有的人均没有私人上的怯弱,只有为国而战的激昂,而对于重夺上庸后更是让人感到兴奋,骄傲和感动。所有的太守宁愿放弃自己的守城也要重新夺回首都的卫城上庸,这样的精神,怎能不叫人感慨万千!在此,对所有坚持着为己国而战的各国将领们诉一声,你们是最光荣的人!


 


                                               by Godot


                                              2005/10/21


 


 


 


 


 


 


 


 

关键字:

相关链接

http://so.17173.com/jingyan/war.shtml

游戏截图
用户: 匿名
史上最强的拼音输入法 下载>>>
评论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热点标签:
新闻 标题 栏目 文章 图片 链接
热点标签:
新闻 标题 栏目 文章 图片 链接
被过滤广告